发布时间:2017年04月21日 来源:吉林省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3572
自2011年末被省政府确定为吉林省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以来,农安县严格按照省、市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强化政府保障为基础,以破除以药养医为突破口,探索出医药、医保、医疗三医联动为主的改革路径,基本建立了“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同时进一步完善各项便民服务措施,努力提升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全面落实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是加大保障力度,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的医改领导小组,定期督导调度改革工作,确保了改革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积极落实政府办医职责,锁定并承担公立医院历史债务1.2亿元,现已化解到位5340万元;每年投入1700余万元,作为公立医院544名离退休人员经费;采购核磁、CT、彩超、肾病透析机等仪器设备30件套,提升了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重新核定两家公立医院编制1291名,新增456名;批准县医院自主公开招聘医护人员110名,初步缓解医护人员短缺问题。全县深化改革以来,县级投入资金共1.1亿元,用于药品零差率补偿、基础设施建设、仪器设备购置以及化解历史债务,占各级财政投入71%。
二是完善补偿机制,落实取消药品加成政策。规范药品采购机制,药品全部通过省平台统一采购配送,建立药品合理使用督查机制,对医生不合理用药行为进行处罚,药占比降到38%,基本药物使用率提高到45%,患者药品费用支出负担明显减轻,自执行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以来,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共减少药品收入9074万元,全部惠及百姓。同步完善补偿机制,先后两次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因取消药品加成而减少收入部分,1/3通过各级政府加大投入解决,2/3通过提高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并由医保资金支付予以弥补,保证了公立医院正常运行。
三是改革支付方式,发挥医保资金作用。采用总额预付定额包干与单病种限价相结合的综合支付方式,通过定额包干、超支分担、结余留用、按月预付、年度结算等办法,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促使医院合理检查、合理诊疗、合理用药。据统计,改革后住院患者平均医药费用增长速度逐年下降,目前为4570元,同比下降7.8%,远远低于改革前增长13.76%的指标,患者就医负担明显减轻。对住院患者创新实行“先诊疗、后结算”办法,参保参合患者只交自付部分费用即可住院治疗,减轻了患者缴纳大额住院押金的就医压力。
四是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建立政府考核医院、医院考核职工的绩效考核机制,促进院长落实任期目标责任,挖掘医院管理潜能,激发了医务人员钻研新技术的热情。绩效考核机制以“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为原则,收入分配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临床一线技术人员倾斜,充分调动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目前,医院职工月平均收入比改革前增长75%,骨干医生每月最高收入可达1.8万元。
五是倡导基层首诊,构建双向转诊通道。实施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分级负责诊疗机制,结合差异性补偿办法,引导患者基层就诊,乡镇卫生院重大疾病住院最高可补偿90%,到上级医院就医补偿比例逐级减少,县内能够诊治疾病未经转诊自行到上级医院的补偿比例则降到20%。构建县乡两级医疗机构之间双向转诊通道,实现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医疗资源共享,建立上下联通机制,让患者在县乡两级医院互转顺畅,保障治疗效果,方便患者就医,减轻患者负担,逐步建立“大病转县级、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模式。
六是提升服务水平,满足百姓就医需求。组建医联体,无缝对接上级优质医疗资源,提高县级医疗服务能力。医联体建立以来,共接受35名省级专家帮扶指导开展疑难手术942例,为患者节省支出1000多万元,开展腹腔镜下结直肠癌、胰腺癌等手术247多例。目前,与上级联建科室3个,引进新技术、新项目27个;建成省级重点中医药特色专科3个,开展中医适宜技术40多项,年诊疗达7万多人次。县外转诊率比改革前有了大幅下降,2016年县级公立医院门诊41万人次、住院5.6万人次,比改革前增长57%和60%;县域外转诊率控制在9.4%以内,比改革前降低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