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年07月28日 来源:吉林省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3204
辽源市把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作为拔穷根、奔小康的一项治本之策,突出普惠性、保基本、可持续的基本方向,加大推进力度,2017年,全市有病户减少4032户,减少率48.93%;有病人口减少7730人,减少率35.59%,健康扶贫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坚持高位统筹,构建大健康扶贫格局
(一)精心研究部署。辽源市明确提出6大项工作任务,具体细化为4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47个三级指标。各级各部门将推进健康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齐抓共管、挂图作战,层层落实责任,形成了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二)细致建档立卡。集中开展“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对患有发病率高、治疗费用高、严重影响生产生活能力的45种重点疾病和48种次重点疾病的农村贫困人口逐户、逐人、逐病进行上门入户核查,全部单独建档立卡,汇入省和国家统计库,形成了完整的健康扶贫大数据库。
(三)强化舆论引导。利用辽源日报、广播电视、政府网站等媒体,强化政策性宣传,及时向贫困对象发布政策信息。
二、注重精准施策,拓展多渠道救治路径
(一)开展医疗支援帮扶行动。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对口支援机制,市、县两级分别组织医疗专家组,对1092名因病致贫人员进行巡回诊治,现场发放价值4.1万余元药品。协调省级医院派出专家支援县级医院76人次,指导手术病例17例,诊疗625人次;县级医院支援乡镇卫生院21人次,诊疗58人次;42家乡镇卫生院对497家村卫生室提供技术支持,进驻村卫生室500余人次,诊疗3700余人次。
(二)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通过城乡医联体、中医联合体、县域共同体等医疗服务方式,建立多层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关系,确保每个贫困家庭最低拥有1名家庭医生和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其提供精准的医疗、康复、保健服务。目前,已组建由1327人组成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527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签约。
(三)精准实施分类救治。对11000名农村贫困患者采取“一人一策”分类救治,逐一开展诊断、制定诊疗方案、实施健康干预,一人一策建档率、慢性病病种纳入率、慢性病手册建册率均达100%。对患有食管癌、胃癌等9种大病的,实行集中救治;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管理;对患有股骨头坏死、白内障等可一次性治愈的,交由专业机构进行治疗;对需要住院治疗的,就近安排到县级或以上定点医院治疗;对符合“三减免”政策的,安排转诊治疗。目前,已集中力量治疗1130人,进行长期治疗5421人,实行健康管理4365人。
三、突出政策倾斜,打造多维度保障体系
(一)创新医疗保障机制。连续两年提高新农合及大病保险保障水平,着力推进“五大健康扶贫工程”,对因病致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落实“五提高、一降低、一增加、五减免”政策,大病保险起付标准下调40%,分段支付比例提高5%,今年再提高5个百分点,使县域内新农合住院报销比例达到85%。截止目前,已有5917人次贫困人口受益,总诊疗费用1810万元,报销金额1209万元,报销补偿比例66.8%,提高补偿金额118万元。
(二)建立分级诊疗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病种确定、签约服务,启动县级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现城乡医联体、中医联合体、县域共同体等医疗服务方式区域全覆盖。落实家庭医生首诊、逐级转诊制度,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在基层诊疗量达60%,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三)健全医保无缝衔接机制。实现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保障制度衔接、服务对接、信息联接。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由原来的6家扩大到50家,全部设立综合服务窗口,农村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患者105人,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县域内就诊率27.7%。同步推行“一站式”结算,提高了报销便利性,增强了群众“获得感”。
(四)推行大病费用控制机制。对患有肺癌等28种重大疾病且需手术治疗的特定贫困患者,全部免除目录内医药费用;对28种重大疾病外的住院贫困参合患者,减免5%的医药费用;免费为适应症患者开展心脏支架、搭桥等治疗项目;免费为32例农村贫困小儿先心病患者开展手术治疗,治愈率100%;借助国家健康快车白内障复明工程,免费手术治疗贫困白内障患者1210名,治愈率100%;西安区还实行了新农合报销外个人承担费用再减免50%的帮扶政策。同时,严格要求村卫生室不得销售非基本药物,严控县乡两级医疗机构目录外用药使用比例,超出10%部分由医院自行承担,最大限度减轻贫困患者的医药费负担。
四、夯实基层基础,提升可持续支撑能力
(一)推动行业资源向基层流动。投入近2亿元优先建设和重点装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80%的资源向基层和贫困地区倾斜,9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改造和提升,三年完成497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100%村卫生室与42家乡镇卫生院在药械、业务、绩效等方面实行了乡村一体化管理。全面实施乡村医生“三项补助”政策和养老保险政策,配套建立奖惩机制,有效激发了乡村医生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积极性。
(二)推动智慧医疗向全民开放。加快推进全省居民健康卡试点工作,利用智慧城市云系统和“互联网+健康”云工程,年底前全市常住人口发卡覆盖率和应用率均将达到50%以上,实现居民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康复保健、跨地区医保结算一卡通服务;贫困人口发卡覆盖率和应用率均将达到100%,通过移动终端就可监控身体状况、药物使用、健康规划等数据,自主远程会诊,自动查阅健康档案,即时获得治疗方案,实现常见病、多发病家庭自治及疑难重病获得指导就医的预期目标。全市村卫生室新农合定点医疗开通率达99%,贫困地区村卫生室开通率达100%,健康档案使用率达50%以上。
(三)推动健康扶贫向均等迈进。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由原来的3类9项扩展到12类46项,基本覆盖居民生命全过程。实施健康体检工程。每年免费为城乡60岁以上老人和贫困居民开展一次健康体检,为农村适龄妇女开展“两癌”检查。实施健康生育工程。免费开展婚前检查,婚检率达70%以上,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农村孕产妇分娩补助覆盖率达95%、补助率达100%。实施健康防保工程。积极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和生育习惯;强化传染病联防联控,全市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丙类传染病连续5年平稳下降;以贫困人群为重点做好肿瘤随访登记,肿瘤病例数据上报率达100%。实施健康促进工程。覆盖到95%以上的贫困、失独、空巢和伤残家庭,努力降低慢性病、大病、传染病性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