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政策指南> 人民政府> 吉林> 松原市> 标题:我市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

我市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

从去年全市脱贫攻坚工作会议正式吹响脱贫攻坚冲锋号以来,全市上下紧扣“精准”二字,全面落实中央和省里关于脱贫攻坚的要求,不断探索符合松原实际的脱贫攻坚办法,走出了一条具有松原特色的脱贫攻坚之路。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投入资金13.6亿元,实施各类产业项目116个、修建重点村屯道路640公里、改造危房4573户、铺设低压线路340公里,完成1.2万户安全饮水改造项目。已有62个贫困村实现脱贫摘帽,21366户44185名贫困群众告别贫困,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精准识别,精准施策。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难在精准,突破点也在精准。据统计,我市建档立卡贫困村165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4.7%。共有贫困户49792户,贫困人口94449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3%。从战役打响的第一天起,市委书记李相国就多次强调要坚持精准方略不动摇,全力核准数字、找准致贫原因、定准脱贫措施。市里积极建设大数据平台,全面找出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并对症下药,制订了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做到了对扶贫资源的精确化配置和对贫困农户的精准化扶持。

  为增强扶贫针对性,我市提出了“因地制宜、因户想招、因人施策”的多渠道、多元化精准扶贫路径。

  积极发挥龙头示范作用,全市进一步突出了重点村屯的产业谋划、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通过典型示范作用,带动更多村屯实现脱贫致富。

  省领导林武、荀凤栖等的联系点在松原,他们多次到包保村调研,为实现所包贫困村的脱贫致富付出了很多心血和努力。

  我市积极推进包保村的脱贫工作,根据这些村屯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展思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确保这些贫困村尽早脱贫。

  各部门都严格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竭尽全力为所包村屯出谋划策、真帮实干,全力帮扶包保村屯脱贫致富。全市积极开展旅游、电商、光伏等新业态产业扶贫试点,调整优化贫困地区产业结构,支持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有效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立足发展,彻底拔除穷根。为进一步增强贫困村造血功能,我市紧紧握住发展这把金钥匙,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开发式扶贫,开启了一条稳固长效的脱贫之路。

  在对一些贫困村进行调研后,市委书记李相国认为,贫困地区要实现自己“造血”,走上自主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找到符合自身特色的主导产业。全市重点推进了养猪和光伏发电两个扶贫产业。各县(市、区)按照市委、市政府指示,结合本地实际突出特色产业扶贫。我市还进一步抓好项目政策调整,促进大项目向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倾斜,进一步推进贫困村壮大主导产业。

  随着产业扶贫项目的推进,我市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已与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实现了结合,开启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幕,让农民分享到了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推动了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富,水电足。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全市进一步加大了贫困地区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通过积极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帮助贫困群众缴纳新农合和大病保险资金,开展各类技能培训活动等方式,我市进一步完善大扶贫格局。

  围绕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两个重点,全市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快速推进,一些制约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解决,促进了贫困村生产发展、贫困户脱贫致富。

  围绕脱贫促发展,促进发展助脱贫。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松原脱贫攻坚工作正朝着全面取胜的目标坚实迈进。(张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