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年05月25日 来源:吉林省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3532
白城市多举措全力推进精准扶贫攻坚工作,2016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10.2万人,占全市贫困人口的50.8%,超出省下达任务10%;贫困发生率由18%下降到8.9%。
一、强化组织推进,全力夯实工作基础
一是健全工作体系。白城市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任双组长、40个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各县(市、区)和乡镇也都成立了相应组织机构,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工作责任,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责任体系,形成了四级书记抓扶贫的攻坚态势。
二是明确攻坚模式。先后赴甘肃定西、贵州毕节和内蒙古兴安盟开展学习考察,结合白城实际,制定了脱贫攻坚153基本方略和精准扶贫321标准模式(“153”即1个大数据平台,5种产业建设模式,3项工作推动机制;“321”即贫困村自然情况、目标任务、组织保障3张图,扶贫和帮扶2个手册,1个大数据平台),明确了脱贫路径。
三是建设大数据平台。坚持把所有扶贫信息全部纳入到数据库,建立与贫困户直通互动交流机制,对基础信息、产业项目、资金使用、包保帮扶等情况进行全程动态监控,确保随时全面掌握扶贫工作进展情况。
四是强化包保帮扶。实施脱贫攻坚以来,共有11位省级领导、50个省直部门包保帮扶65个贫困村,全市共有659个部门(单位)包村、1.65万名干部包户、10万名党员参与帮扶,实现了包保帮扶全覆盖。4月份,白城市县乡三级同步启动万名干部进千村,开展“三帮扶一推动”活动。市县乡三级包保干部和包保部门,到贫困村吃住一周以上,帮助健全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贫困户的产业脱贫模式;帮助启动庭院经济;帮助督促教育、医疗等政策落地;推动贫困村人居环境改善8项工程开工建设。
二、严格标准程序,突出精准贯穿始终
一是狠抓精准识别。探索“1121”识别流程(“一申请、一评议、两公示、一公告”),启动实施了建档立卡“回头看”、“再补课”、“再升级”活动,确保了20.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准入精准。年初以来,对今年返贫1823人进行严格筛查。
二是狠抓精准定贫。针对贫困户贫困程度、劳动能力差别,推出了“三个星级”定贫方法,实行分类帮扶。全市20.1万贫困人口中,三星级重度贫困户3.16万人,二星级中度贫困户4.79万人,一星级轻度贫困户12.15万人。
三是狠抓精准退出。严格按照中央、省里的退出机制,对各县(市、区)上报年度预脱贫户,进行逐户排查和认定,确保贫困户退出精准。
三、围绕到户到人,强化产业项目支撑
一是完善项目建设模式。采取自建经营、合作经营、托管经营、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贫困户5种模式,全年共落实产业扶贫项目1442个,其中:种植业647个、养殖业633个、加工业122个、服务业40个,带动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1450元,实现了产业项目对贫困户的全覆盖。
二是强化资金支撑。全市上下不等不靠,积极拓展筹资渠道,全年共筹资60.7亿元。其中,上级扶贫专项资金6.8亿元;整合涉农资金和行业资金37.9亿元;市县两级财政投入3亿元;5个县(市、区)利用融资平台融资10.8亿元;吸纳社会资金2.2亿元,有力支撑了脱贫攻坚大局。
四、注重政策叠加,创新突破“三保障”难点
一是住房保障。2016年白城市出台了危房改造实施方案,提出三年任务两年完目标,加大本级财政补助力度,把标准提高到3.2万元。2016年,全市改造危房1.8万户,占总任务的63%。镇赉县补助标准达到3.55万元,比国家和省标准高8750元,进一步激发了群众积极性。通榆县乌兰花镇陆家村7个月建成6栋住宅楼,集中安置209户、657人,贫困户不但不花钱,还平均补偿10万元入住新居。
二是医疗保障。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五提高、一降低、一增加、三减免”医疗救助政策,结合白城因病致贫比重大的实际,出台了全市医疗精准扶贫意见。5个县(市、区)分别建立1000万元大病兜底救助政府性基金,对全市3.16万重度贫困人口、患有28种大病的,在综合运用新农合报销、大病保险报销、民政救助、补充商业险报销之外,对目录内药费的剩余部分,进行统一兜底。
三是教育保障。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5个方面优惠政策,去年全市落实地方配套义务教育公用经费1642万元,家庭困难寄宿生生活费113万元,受益学生分别达到13.1万名和1.46万名。实施贫困家庭大学生助学贷款项目,动员社会力量开展“一对一”捐资助学,全年帮扶大学生794人。今年2月,进一步完善了教育精准扶贫实施意见,增加了从学前到高中阶段6个方面的减免和资助政策,初步测算可惠及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4851人,涉及资金619万元。安全饮水方面。目前,全市384个贫困村的1314个贫困屯中,已有1154个实施了饮水安全工程,占贫困屯总数的88%,未建的160个贫困屯,争取年底前全部解决。
五、完善基础设施,推进贫困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
一是实施重点工程。今年初,制定出台了全市2017—2018年贫困村人居环境改善8项重点工程实施方案,从住房、围墙大门、道路、绿化美化、给排水、环境卫生、公共服务设施、村容村貌8个方面,明确了建设目标、质量标准和主要措施。
二是制定村级规划。各县(市、区)按照全市统一确定的贫困村规划模板,全部完成384个贫困村的村级规划,并在市里备案。
三是筹措建设资金。加强与开行、农发行的沟通合作,5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融资平台,按照每个村平均700万元的规模,对接政策性贷款。去年,镇赉县和通榆县开行贷款分别到位1.5亿元、2亿元。大安市贷款申请正等待农发行批复。洮南市和洮北区正在与银行积极对接。
四是加大监管力度。为保证资金高效、安全使用,我们出台了《白城市扶贫项目和资金监管暂行办法》,由市纪委牵头,会同财政、审计等部门,加大监管力度,确保不出问题。目前,扶贫项目和资金信息正在往大数据平台录入。
六、强化督查考核,层层传导工作压力
一是加大督查力度。去年,我们采取随机抽查、县市互查、跟踪督查、领导检查、地毯式排查等“五查”方式,共开展11次全市性督查。11月12日至30日,抽调23名副处级干部带队,组成23个督查组、5个大数据查询组和1个巡查组,对全市384个贫困村的所有贫困户进行入户考核+电话查询,形成1122份整改清单。今年3月份,通过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委托白城职业技术学院,对10.7万贫困户、20.1万贫困人口,进行全面督查、彻底核查。
二是完善考核办法。根据国家和省考核指标,专门制定了县(市、区)和包保帮扶部门2个考核方案,并进行严格考核排名。制定了驻村第一书记考核办法。
三是强化结果运用。先后免职5名干部、通报9个帮扶部门、召回17名第一书记,有效传导了工作压力。同时,表彰了10个帮扶部门和10名驻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