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政策指南> 人民政府> 吉林> 标题:通化市以“三个到位、三个创新”推动国际医药健康名城建设

通化市以“三个到位、三个创新”推动国际医药健康名城建设

  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助推大健康产业发展,营造健康安全的公共卫生环境。通化市委围绕打造吉林省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区、东北东部中心城市、国际医药健康名城“三个定位”的战略发展,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为指针,不断寻发展、求突破,力争做到“三个到位、三个创新”。

  以“三个到位”为引导,为创建国际医药健康名城筑牢基础。医改政策落实到位。一是加强改革领导。成立了由书记、市(县、区)长任双组长的医改工作领导小组,做到高层倡导,职责明确,有序推进。二是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出台了《通化市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意见》,医疗机构全面落实转诊办理责任制和管理责任制,二级以上医院对转出病人帮助落实接收医院,并报送市医保备案。目前市中心医院、市人民医院分别与二道江区医院及东昌区所属的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开展了双向转诊工作。三是全面启动医联体建设。组建了两家市级医联体、8家县级医联体和71家乡镇级医联体,明确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并确定了诊疗病种。放开了医师区域注册,吉大二院1500名医师已经在通化县、集安市备案多点执业。四是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出台了《通化市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方案》,市级统一制定了基本服务包,县区级分别制定了个性化服务包,居民个人签约服务一律免费,截止到目前,全市共签约192174户,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9.8%,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100%。五是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在原有医保付费方式基础上,根据定点医院的服务特点和服务量,确定人次单元定额和总额控制标准。提出了50种县级公立医院与100种城市公立医院单病种定额付费目录,待上报省批。六是大力推动城乡居民医保“六统一”。结合省医改办的试点要求和我市实际,借鉴福建省三明市的医改经验,拟试点实行“三保合一”,组建成立通化市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方案已经起草完成,待报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后实施。七是全面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自2016124日零时起,市区9家公立医院率先启动综合改革,取消了15%的药品加成,同步执行了调整后的医疗服务价格,并落实了600万元的启动补偿资金。医院减收部分分别由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弥补70%、财政增加投入承担20%、医院降低运行成本消化10%来填充。到目前为止,实施改革的9家城市公立医院运行良好,医疗总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9.7%,住院药品总费用和次均住院药品费用分别下降6.4%3.1%,药占比由37.9%下降至32.4%。今年将改革范围扩大到全市所有城市公医院,20178月底前全部完成改革。八是大力推行药品购销“两票制”。成立了由市政府副市长任组长的“两票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召开了全市医药企业“两票制”改革工作座谈会,听取医药企业在“两票制”改革推进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目前正在制定符合市情的“两票制”实施办法。九是加强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将居民健康卡作为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的索引介质,在居民健康卡平台设计中,采用了1个核心平台和6大外围平台的系统架构,建立了个人健康云数据库,逐步实现互联网健康咨询、网上预约分诊、移动支付和检查检验结果查询、随访跟踪、健康管理等功能。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三个创新”,即合作模式创新、建设模式创新、运营模式创新。

  健康扶贫攻坚到位。市政府创新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的意见》,财政部门每年安排专项补助资金100万元,用于解决看病就医“最后一公里”问题。按照“三保障、一兜底”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结算最高可报销90%以上。明确了定点医院,设立了综合服务窗口,全面实行县域内“一站式”结算制度和“一日清单”制度。普遍执行了先诊疗后付费便民扶助方式,取消了农村贫困患者住院押金,医疗费用由医疗机构垫付并直接与医保、救助经办管理机构结算。全市共组织巡回医疗队200余支,对12258人实施了分类救治,一人一策完成率达到100%

  公共卫生保障到位。一是建立健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注重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建立起市政府主导、23个部门协作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市政府分管领导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并制定了信息通报制度,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防控氛围。二是传染病防控工作有力有序。持续加大流行性出血热、手足口病、艾滋病、结核病、布病、麻疹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力度。妥善应对、处置了柳河县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没有引发民众恐慌。三是持续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圆满完成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任务,得到了专家组充分肯定。项目补助经费提高到50元,各级配套资金已全部纳入财政预算。持续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控制工作,项目管理人员、专业指导人员和基层卫生人员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以“三个创新”为动力,为打造吉林省东南部区域医疗卫生城市提供保障。创新发展医药健康产业,构建服务新格局。科学调整布局医疗卫生资源,打造“一体两翼三区”的医疗健康服务新格局。“一体”即市本级医疗核心服务区,在江东区域,将市中心医院建设成为“三甲”医院,目前已实现目标,在市三院现址规划建设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在江西区域,重点推进市人民医院1.7万平方米住院门诊楼项目,目前已完成主体建设,力争201711月底前投入使用;在江南区域,将市三院与市中医医院整合打造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填补南部区域没有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的空白;在江北区域,正在谋划引进医疗健康产业战略合作者参与市二院改革。“两翼”:一是围绕集安市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将五院打造成为重点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基地;二是与民政部门合作,在梅河口海龙精神病医院规划建设区域精神类疾病救治康复基地。“三区”:一是打造通化县、二道江区为医养结合示范区;二是打造东昌区为特色专科诊疗示范区;三是打造辉南县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以上工作,已报市政府审批。通过做强中心、做特两翼、做优三区,既能够解决我市区域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又为我市向南开放窗口的打开提供了有力的健康保障。

   创新推动民营医院发展,确保公、民并行。将民营医院作为公立医院的重要补充,以弥补医疗机构特色不足的短板。一是创造办医空间。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引进医疗健康产业战略合作者参与通化市公立医院改革的具体实施意见》,在《十三五规划》和《通化市区域卫生规划》中,严格限制公立医院单体规模和床位总数,为社会办医疗机构特别是特色专科预留了20%左右的发展空间。二是提供竞争平台。市医保将23家民营医院全部纳入医保定点医院。目前我市民营医院床位数与公立医院床位数比例达到21.6%。爱德口腔医院、中妍整形外科门诊部、建国医院、慈爱老年病医院、和爱民消化病医院等多家专科医院相继在我市落户,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办医格局。

      创新驱动中医药发展,推进供给侧改革。一是强化中医服务体系建设。在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实行中西医管理一套班子、同抓共管,增设了中医药管理科和专职人员;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部设立中医科,并与西医临床科室建立了协作机制;全市95%以上的基层医疗机构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目前,通化市正在全力筹备创建全国中医药工作先进市。二是加大中医项目建设力度。建成了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综合服务区、“治未病”中心、中医药特色老年健康中心和44个中医诊疗区(中医馆)、5个融入中医药元素的健康小屋。积极推进“三甲”中医医院、通化国医工作站等项目建设。三是制定中医发展利好政策。在医疗机构实行中西医同病同价。设立中药饮片药事服务费,明确门诊和住院由医保(或农合)按一定比例统筹支付。医保、农合基金报销向中医技术治疗手段倾斜,目录内的中药(不含中成药)实行全额报销,鼓励患者就诊首选中医、使用中药。(通化市卫计委  程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