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年04月07日 来源:青岛市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3003
各区、市卫生计生局(卫生局),各有关医疗机构,委属各有关单位:
现将《2015年全市医政医管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青岛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5年3月31日
2015年全市医政医管工作要点
2015年全市医政医管工作紧紧围绕国家、省、市卫生计生重点工作,紧扣"质量、安全、服务和管理"四条主线,以就医需求为导向,推进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创新思路,统筹谋划,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体验。
一、加强医联体建设,推进分级诊疗工作
一是继续实施《青岛市加强医联体建设工作方案(试行)》,重点抓好纵向型医联体建设,在镇村一体化的基础上,打造以县级龙头医院牵头的紧密型医联体,逐步建立全程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鼓励和支持建立横向型医联体,建立不同类别的医疗机构功能横向互补体系,为患者提供连续系统的医疗、康复、护理服务,推进与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左右联动的分级诊疗服务模式。二是贯彻国家和省推进分级诊疗的意见,出台我市分级诊疗的指导意见。三是以医联体为基础,建立划片包保式的医务管理新模式,推行大型医院帮扶小型医院、公立医院帮扶民营医院的做法,提升全市各级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四是结合医联体建设,探索建立区域性病理诊断中心与消毒供应中心,提高病理诊断水平,严控院内感染,实现资源共享,杜绝安全隐患。
二、强化日常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一是推进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启动专科医院评审评价工作,开展二级综合医院评审评价"回头看",建立民办医院评价机制,引导各级各类医院强化内涵建设,促进医疗机构规范化管理、同质化服务,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二是强化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完善市、区(市)两级质控网络建设,区(市)级质控中心达到10个以上。继续推进临床路径管理,三级医院出院患者临床路径管理率达到20%,二级医院达到30%。加强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保证临床检验结果"一单通"和影像结果"一片通"的推广效果。三是建立医疗质量核心指标监测评价制度。依托市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立医疗质量核心指标监测体系,探索建立医疗质量监测制度。四是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通过建设、培训、支援等方式,加强四市人民医院精神科、康复医学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病理科、麻醉科和医学影像科等薄弱科室的建设和管理,补齐服务短板。重点完成即墨市人民医院、平度市人民医院综合管理与服务能力达到三级综合医院建设任务。五是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制定《2015年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评价工作实施方案》,继续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二级及以上医院所有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鼓励在门(急)诊、手术室、血液透析室等部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供延续性护理服务。完善护理服务规范,探索建立护士分层级管理与使用制度。六是加强业务能力培训。采取划片包干,在全市开展医务人员"三基三严"培训与临床基本技能大比武活动,建立全员训练、全员考核机制,切实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操作技能。重点提高民办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的急救水平。
三、履行监管职责,筑牢安全防线
一是完善公立医院监管制度。健全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医疗机构评价和核心医疗指标信息公示等制度,建立健全信息共享与无缝隙衔接制度,纵向联动,横向联合,提高全行业医政管理工作效率。二是加强医疗服务薄弱环节监管。指导区(市)继续做好基层医疗机构集中整顿,推动基层医疗机构监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开展民营医院"规范化服务"活动,组织民营医院投资人与管理人员培训,建立常态化的民营医院监管机制。三是加强医疗安全底线管理。督导医疗核心制度落实,防止重大医疗事故发生。强化医院感染管理,加强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室、产房、重症监护、血液透析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管理,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及呼吸机相关肺炎重点环节管理。四是加强医疗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继续加强院前急救管理,强化急救中心(站)的标准化建设和从业人员培训考核,规范院前急救行为。按需增设城乡急救站,增加服务供给,满足急救需求。五是加强血液管理。落实卫生和计划生育监督年活动,制定血液质量与服务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强化献血、采血、供血、用血全程监督管理,保证临床用血安全。创新思路和方法,进一步加大无偿献血力度,构建无偿献血长效机制,提升无偿献血的社会吸引力和生命力。
四、夯实便民举措,提高群众满意度
一是启动实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落实医疗服务便民惠民十项举措,强化预约诊疗、优质护理、先诊疗后结算等各种便民措施,落实"三增一禁"、"服务百姓健康"惠民活动,修订门(急)诊病历"一本通",推行精细化服务理念。二是创新惠民服务项目。鼓励开展院前、院中和院后连续性全程医疗服务,探索建立医疗机构与其他行业服务信息共享机制,增加医疗服务附加值。三是开展"住院床位预约"服务。完善市级预约诊疗服务功能,整合全市"医养结合"型医疗机构资源,开发建立市级"医疗专护"床位预约服务平台。四是出台医师多点执业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医师多点执业监管制度,促进全市执业医师规范、有序、按需流动。探索紧缺专业的区域化注册,建立院前急救医师与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执业医师定期交流和在岗培训机制。进一步优化社会办医政策环境,鼓励医师到基层多点执业,抓好医师注册管理改革试点,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平稳有序流动。五是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办医。在严格准入的同时,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等医疗机构,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六是完善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协助制定我市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管理办法,优化基金申请核销流程,切实发挥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托底救急作用,推动建立基本医保、城乡居民大病医保、疾病应急救助、医疗救助等制度的信息互通和操作衔接机制。
五是统筹安排,做好其他工作
一是做好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重大医疗卫生保障工作。二是做好对口支援武警支队医疗机构工作。三是协调推进建立"三调解一保险"的制度体系,加快人民调解组织和队伍建设。四是推进医师考试制度改革,完善医师准入制度,做好执业医师考试与考核工作。五是做好征兵查体、预备役、康复助残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