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政策指南> 扶贫办> 湖北> 襄阳市> 标题:襄州区2016年扶贫工作总结及2017年工作计划

襄州区2016年扶贫工作总结及2017年工作计划

2016年,襄州区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体要求,积极创新思路方式,以“一无、四有、四通”为主攻方向、“五个一批”为主要措施、“六个精准”为工作核心,明责任、定路径、建机制,凝心聚力战贫困,精准施策斩穷根,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2016年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工作成效

  ——脱贫步伐明显加快。2016年,全区预脱贫35个村,减贫贫困人口1.85万人,超额完成市定33个贫困村出列和1.8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易地扶贫搬迁32户在11月20日前全部搬迁入住。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完成47个贫困村114公里通村公路和5座桥梁建设,通村公路、客运班车通达率均达100%;铺设主管网120多公里,自来水通达率100%;完成17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文化广场新建到位,低压电网全面改造,通信信号和有线电视实现了全覆盖,贫困村的村容村貌大幅改观。

  ——致富产业稳步成长。围绕经济作物种植、畜禽养殖、蔬菜林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了黄龙冬桃、峪山新能源产业、程河柳编、伙牌食用菌、张家集蔬菜产业、黄集养羊养牛、龙王稻虾养殖等160多个产业项目,覆盖1.4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户平增收2800元。

  ——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完成47个贫困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对因残疾慢性病大病丧失劳动力或者无劳动力的11179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了低保政策兜底;新农合政策内住院报销比例提高了20%,为17256人次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提供住院报销费用4627.57万元;开展就业培训900人次,推荐就业976人次,适龄劳动力外出务工1.85万人,“雨露计划”培训350人;为852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发放资助资金108.9万元,帮助624名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417万元。

  ——协作帮扶落实到位。积极开展区域协作帮扶,为谷城县赵湾镇、南河镇分别提供帮扶资金100万元;会同团区委到谷城县开展“贫困留守儿童双结双促”活动,为11名留守儿童送去5000元慰问金和学习用品等物品。

  ——脱贫攻坚氛围浓厚。在省内外各大媒体广泛宣传襄州扶贫工作工作经验和典型事迹,多次在中国智库网、农民日报、湖北政府网站、党员生活杂志、湖北日报、襄阳日报、襄阳电视台等媒体刊发襄州精准扶贫做法及成效,营造了浓厚的扶贫攻坚氛围。2016年,发放《襄州区精准扶贫惠农政策宣传手册》2万份,印制《驻村工作队工作手册》200本,印发精准扶贫工作简报48期,各级媒体编发我区精准扶贫报道80多篇,并在襄州电视台、襄州新闻网开辟精准扶贫专栏。

  (二)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高位推进扶贫工作。2016年以来,我区先后召开了4次大型会议和10多次专题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市精准扶贫会议精神,统一思想认识、明确任务要求、落实责任主体。区委常委会议次次强调精准扶贫,研究精准脱贫,书记、区长多次深入实地巡查督办。1月29日,全区召开了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宣讲会,提高脱贫攻坚的精准性、有效性。5月24日,区委区政府召开脱贫攻坚督办会,分析了当前我区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夯实脱贫责任,增强区、镇、村及工作队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8月26日,区委区政府召开精准扶贫专题会,学习习近平在东西部扶贫开发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

  2、出台政策,完善“1+N+M”支撑体系。按照省、市决策部署,制发了《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从产业发展、整村推进、投入机制、组织保障等方面,出台了28项帮扶措施。与之配套出台了驻村帮扶、资金整合、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管理、激励、考核、小额信贷、产业扶持等机制文件和政策措施。相关区直部门分别从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社会兜底、就业创业、易地扶贫搬迁等方面出台了系列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精准对接各项扶持政策,构建了完备的精准扶贫政策支撑体系。

  3、多措并举,打好产业扶贫“组合拳”。我区采取特色产业与普惠产业相结合,让有特色资源的贫困户发展冬桃、柳编、蔬菜等特色产业,没有特色资源的发展花生、土豆等普惠产业;采取长期项目与短期项目相结合,让养羊、养牛等短期项目保贫困户脱贫,种植果木树、食用菌等长期项目防农户返贫;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集中规划建设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业、光伏发电等一些项目,让贫困户分散受益。探索出了“龙头企业+贫困户”、“专业合作社+贫困户”、“能人大户+贫困户”、“农业科技+贫困户”等增收稳、致富快、动力足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龙头企业、农科院、专业合作社和贫困户的有机对接,让贫困村贫困户“发展有路、致富有门、增收有道、脱贫有望”。今年,我区实行“鲁花公司+市农科院+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运用补贴推广起垄种植花生,种植3万多亩(每亩补贴100元,贫困户出80元),带动6000多户贫困户,每亩产量提高30%,每亩增加收入500元以上,户平增收3000元。

  4、四帮联动,凝聚脱贫攻坚力量。我区实行领导包镇帮、单位驻村帮、干部联户帮、企业参与帮的“四帮”责任制。区“四大家”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多次深入贫困村贫困户走访调研、解决问题。区直相关部门把帮扶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整合资金项目、发挥职能优势,大力推进“一无、四有、四通”设施建设。驻村工作队送脱贫计划、送脱贫路径、送发展项目、送惠农政策、送技能技术、送温暖关爱,多方式协调筹措帮扶资金,想方设法为驻点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为让工作队“下得去”、“蹲得住”、“干得好”,我区对工作队下发了《扶贫工作纪实簿》,对村下发《工作队签到簿》,对户下发了《入户登记簿》,把驻村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干部年度考核范畴。一些企业、社会组织通过爱心捐赠、志愿服务、结对帮扶、投资兴业等形式积极参与扶贫开发事业,构建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

  5、强化投入,发挥资金综合效率。我区严格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扶贫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督跟着资金走”的原则,建立完善扶贫项目立项、审批、实施、验收、评估等管理制度。扶贫项目管理实施严格执行项目公开制、管理责任制、考核奖惩制,做到项目审批有实施方案和资金使用预算,项目实施有技术指导、规定标准和工程进度报表,项目竣工有质量验收登记和后续管理措施。2016年财政扶贫资金共投入18776.7万元,其中,上级转移支付资金5159.8万元,本级安排资金12294.9万元,统筹资金1322万元。

  二、2017年工作思路

  2017年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实施之年,也是我区全面完成减贫目标任务的一年,我区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相关精神,认真推动扶贫政策向贫困村聚集、扶贫资金向贫困户聚焦、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聚合,确保我区在2017年底完成64个贫困村出列、5.35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

  1、进一步强化认识压实责任。落实区级领导包保责任。区“四大家”领导既挂帅也要出征;落实镇党委政府主体责任,镇委书记、镇长要亲自抓好安排部署,分管领导要亲自抓好协调落实,把任务量化细化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员。各镇要加大投入力度,不能等,更不能靠,集中镇级财力,真正做到产业向贫困村布局、项目资金向贫困户集中。落实区直部门帮扶责任。区直部门“一把手”必须重视驻村帮扶工作,相关对口帮扶部门要整合资金项目,对贫困村“一无、四通、四有”没有完成的项目,制定完成任务的路线图、时间期限,确保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如期完成。落实村党支部和“第一书记”主推责任,“第一书记”要按照要求履好职、尽好责,村支部书记要主动作为,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2、进一步强化整村推进。大力向上争取项目,整合全区所有涉农资金,重点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对照“一无、四有、四通”标准,与“三万”活动、绿满襄州、美丽乡村等相结合,加大贫困村的危房改造、乡村道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安全饮水、农村电网改造、村庄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夯实贫困村脱贫基础。配套实施贫困村村级活动场所、便民服务中心、乡村文化卫生室、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提高贫困村公共服务水平。对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38户、127人,科学制定方案,明确帮扶措施,认真落实“五个一”(一户一档案、一户一措施、一户一包保、一户一项目、一户一销号),让搬迁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3、进一步强化产业发展。对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采取“补”、“带”、“联”的方式推进。“补”就是出台《襄州区精准扶贫产业发展扶持意见》、《襄州区支持市场主体聚焦精准扶贫奖补意见》,将一批短平快产业项目和优惠政策编制成产业“菜单”,贫困户根据自身能力、条件,自愿“点菜”,对贫困户和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的市场经营主体产业发展进行奖补。“带”就是充分利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建立帮带机制,通过政策扶持、实施小额信贷带动贫困户参与发展产业,为贫困户提供种苗、技术、生产资料、回收产品等服务,拉动贫困户发展,帮助贫困户增收。“联”就是专业合作社和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行土地流转收租金、帮扶资金入股分股金、就地打工得薪金。对发展村集体经济采取“清”、“建”、“投”的方式推进。“清”就是认真清理村集体资产和资源,对原有的资产、资源承包合同进行一次梳理,到期的、未到期的及合法性进行一次认定,该收回的收回、能废止的废止,让集体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让村集体资产变收入。“建”就是建立村集体专业合作组织,一头与市场架接,一头与农民对接,实行统分结合,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机制,实现农民、村集体双增收,同时还可与龙头企业融合,联合提高村集体合作社的整体实力。“投”就是探索财政资金变资产、资产变收益的投入折股量化机制,构建“政府投入、金融扶持、企业参与”模式,帮助贫困村发展光伏发电、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业等产业项目,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形成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格局。

  4、进一步强化驻村帮扶。严格按照“到村有签到薄、入户有登记薄、工作有记事薄”的工作要求,强化工作纪律和日常管理。推行双承诺、双认定、双确认“三双”工作模式,切实解决脱贫攻坚工作中谁要脱贫,怎么脱贫,谁来帮,帮什么的问题,提高贫困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双承诺”:工作队与贫困户签订《帮扶承诺书》、《脱贫承诺书》,明确结对帮扶干部的责任,转变贫困群众“等、靠、要”等思想,增强内生动力。“双认定”:工作队与贫困户签订《贫困户脱贫“双认定”卡》,按照“一有两不愁四保障”的标准,对已达标和未达标的内容逐项进行双方认定,建立明白卡台账。“双确认”:工作队与贫困户对共同选定的项目内容、具体措施和工作规程进行签字确认,严格落实,共同推进脱贫致富工作。帮扶干部每次入户时间、帮扶内容等工作情况都要记录在贫困户的帮扶台账中,每次记录都由帮扶干部、贫困户双方签字确认,作为干部帮扶工作考核的“写实薄”。

  5、进一步强化督办考核。按照《建档立卡贫困村出列、贫困户脱贫验收办法》制定的评估验收程序和标准,扎实开展2016年预脱贫的35个村、1.85万人脱贫自查和抽查验收工作,确保在省、市抽查验收时能够一次性过关。成立精准扶贫督查专班,配合区委、区政府督查室对2017年脱贫的17个贫困村“一无、四通、四有”建设情况、贫困户脱贫任务完成情况和区直工作队到岗履职情况、帮扶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不定期暗访督查,并把督查和考核结果作为执纪问责的重要内容,对未完成任务的实行一票否决,同时启动双向问责。

襄州区扶贫办 范文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