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年07月05日 来源:吉林省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3258
2017年,梅河口市继续按照“五个一批”脱贫措施,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通过发展生产带动了3200名贫困人口增收;通过发展教育解决了374名贫困家庭子女就学问题;通过落实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政策,解决了1800多名贫困人口看病难问题;将84名贫困人口新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实施兜底救助。实现了贫困群众都有帮扶措施和稳定增收渠道,教育、医疗和住房都能得到保障的扶贫工作效果。
(一)以脱贫目标为引领,着力筑牢责任体系。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进一步明确脱贫目标,层层压实责任。一是锁定目标抓攻坚。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两年集中攻坚、三年巩固提升”总体目标,制定下发了《梅河口市2017年脱贫攻坚工作要点》,明确了年度要完成1588名贫困人口脱贫、巩固5720名已脱贫退出的脱贫成效、实现剩余9个贫困村退出摘帽的目标任务。二是借鉴经验抓攻坚。3月份,为全面掌握贫困人口和贫困村退出标准和工作程序,避免走弯路,组织人员前往经过国家检查确认脱贫的江西省井冈山市和已接受国家督导检查的靖宇县学习工作经验。结合工作经验,细化了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措施。三是夯实职责抓攻坚。与各乡镇(街)签订2017年脱贫攻坚工作责任状,发动了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启动实施脱贫攻坚“四大工程”十六项重点工作,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和包保帮扶责任。
(二)以扶贫产业为支撑,切实提升发展能力。上半年,集中推进了产业扶贫项目发展,推动产业化扶贫初具规模。一是贫困村产业进展顺利,规模带动效果明显。16个贫困村基于做强木耳和香菇产业、实现规模带动脱贫的扶贫思路,谋划的16个产业项目已经初见成效。有8个项目建成投产,其他8个项目也将在6月末全部建成投产。每一个项目都覆盖了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个项目必保带动1511名贫困人口持续增收;二是非贫困村产业稳步推进,综合带动初见成效。部分非贫困村通过乡镇招商引资、包保部门扶持、能人大户带动等措施,发展了光伏产业、花卉黄烟油葵种植,以及采摘园等扶贫项目,这些项目通过高价流转贫困户土地、提取扶贫基金对特殊贫困户给予补贴、贫困户参与入股分红、安置贫困人口就业等方式综合带动贫困人口持续增收。
(三)以改造环境为突破,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一是制约贫困村发展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16个贫困村利用地方债政策资金实施的边沟、道路等32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展顺利,目前已有20个项目竣工,其他12个项目也将在8月末竣工交付使用。二是涉及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和道路改造问题得到解决。概算投资1440.54万元实施了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涉及村屯共46处,新建饮水工程3处,巩固提升工程43处。受益人贫困户243户,贫困人口565人;投资13859万元改建农村水泥路200.6公里,改造危险桥涵4座,建设安防工程76公里。
(四)以政策保障为重点,全面落实扶贫政策。结合国家和省扶贫政策,指导全市13个行业扶贫部门制定了《梅河口市行业扶贫支持计划》,落实了各项扶贫政策。一是落实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职教育和高等教育资助政策,维修改造校舍16所。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374名学生,落实资助资金40.95万元,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无因贫掇学学生;二是落实了“五提高”“一降低”“一增加”“三减免”等医疗保障政策,减轻了贫困人口的家庭负担。2017年1-5月提高报销比例1,403人次,提高报销金额386,206元。根据病因、病情分类建立居民健康档案5693人次,家庭签约服务5491人次,住院治疗122人,向县级医疗机构转诊135人次。患42种重大疾病的贫困人口有15人次就诊报销,提高报销金额10,332元;三是推进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贫困人口中已有 5296人已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四是核定并推进了未脱贫99户(D级49户、C级50户)贫困人口危房改造工作。五是推进了就业扶贫。围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帮扶思路,对一些拥有劳动能力,但缺乏劳动技能的群众,实施技能培训,通过开展劳动力适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产业化技能培训等工作,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技能水平和创业就业能力。截至目前,共培训群众1500人次,推进就业6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