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年08月04日 来源:吉林省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3745
(一)精准全识别。严格按照“1121”(一申请、一评议、两公示、一公告)工作程序,严把“报—查—评—审—批”五个环节,确保一户不落、一人不少,做到户有表、村有册、乡有电子档案。今年以来,按照“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评议”对贫困户进行了再识别。“一进”是进户摸底;“二看”是看房子和设施,对有轿车的、高档家电的要慎重识别;“三算”要算出农民人均纯收入,算出支出账,算清明白账;“四比”就是和左邻右舍比生活,家中有财政供养的、有担任村干部的、有法人股东的、在城里有房的都不得识别;“五评议”就是对照标准,综合考量,逐户评议,拟被正式推荐的扶贫对象,要获得大多数村民认可。
(二)包保助脱贫。白城市将全市8个民族乡49个贫困村纳入脱贫包保帮扶工作范畴,按照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脱贫的刚性指标要求,将任务逐级分解,层层签订责任状,详细制定年度减贫计划,分解到户、明确到人。目前,全市8个民族乡已形成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分管领导各负其责,全体党员干部共同参与的组织领导体系和责任追究机制。比如: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开展帮扶“结对子”活动,副职以上领导每人包保5户贫困户,一般干部和村两委干部每人帮扶2户贫困户,真正做到联户、联心、联责,扶贫、扶志、扶本。
(三)上争促脱贫。截至目前,全市8个民族乡共争取各类扶贫资金1.2亿元,实施项目79个。其中,产业扶贫项目56个,确定了自我发展、大户帮带、企业帮带、合作社帮带、支部引领等扶贫模式,每一个贫困户都有脱贫项目。重点扶持庭院经济、蔬菜大棚、特色种养殖产业项目,实现产业项目对贫困户的全覆盖。基础设施项目23个,重点实施了乡村道路整修、农田节水灌溉、美丽乡村建设等工程,修建水泥路103.5公里、打抗旱井569眼、改造农村危房1027户;实施“吉林省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12个,争取资金900万元。
(四)合作带增收。各民族乡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已建立牛羊养殖、烤烟、辣椒等农村经济合作社188家,拥有合作社成员近3000户。积极探索“政府+银行+合作社+贫困户”“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扶贫模式,引导贫困户将扶贫资金、流转的土地以农户入股等形式,整合投入到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实现利益分红,持续促进农民增收。例如:通榆县包拉温都蒙古族乡按照“合作社+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形式,采取统一入股经营,效益分红的办法,将50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作为资本入股连喜红牛养殖合作社,由连喜红牛养殖合作社统一经营,经营周期为六年,期满后偿还本金。为确保贫困户利益,合作社按照每年不低于总投资额的12%的标准用于贫困户分红,每户每年可分得1497元,共带动五道营子、迷子荒两个贫困村贫困户40户112口人实现脱贫。
(五)政策强兜底。各民族乡坚决打通政策和少数民族群众之间的“最后一公里”,让每一项惠民政策都能够确保兑现、落地生根,全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落实“五提高、一降低、一增加”补助政策,基本实现了让贫困人口“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镇赉县两个民族乡为477名三星贫困户投保大病二次商业保险,重点补充报销外的费用支出,并设立大病救助基金,对报销外部分进行再次救助;实施学前补助、特殊教育、义务教育等项目,确保义务教育阶段不发生因贫辍学现象。按比例落实少数民族义务教育资金200余万元,受益建档立卡贫困学生8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