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4日 来源:吉林市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3789
虽然患上了尿毒症,但慕荣军说自己是幸运的。
3年前,松江花园小区低保居民慕荣军被检查出患有尿毒症。那一年,她37岁。治,还是不治?慕荣军犹豫了好久。最后,母亲把自己的房子卖了,帮她支付每个月8次透析的治疗费用。2011年8月,卖房子的钱花完了。恰在这时候,我市出台了对低保尿毒症患者给予免费透析治疗的有关政策。这一惠民政策给了慕荣军第二次生命,她逢人便说,自己是幸运的。
慕荣军,是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净化室的患者之一。自从我市出台相关政策后,这里每天要接待低保患者近60人次,占总接诊患者的80%。仅此一项,我市每月为低保患者补贴医疗救助资金24万余元。
这些,只是我市医疗救助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以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宗旨,真正让困难群众实现了病有所医。
健全救助机制 破解“看病难”
“全面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下,是广泛的惠民成果,是让城乡困难群众均等享有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这样总结我市医疗救助工作。
今年2月20日,我市以创新医疗救助机制作为突破口,实施医疗救助新政策:低保家庭患者在市中心医院、市人民医院、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大型设备(核磁共振、CT)检查费减免50%,在市直属医疗机构住院床位费减免50%,医疗救助体系逐步实现了享有公共医疗卫生均等化服务。截至9月30日,市直三家三甲医院共让利低保患者524.96万元。
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说:“我们要不断完善救助制度,让它更广泛、多层次地为困难群众服务。”我市在25个定点医院建立了“绿色通道”,困难群众可以看病先住院后结算,实行年度内免收前3次住院起付线制度;患有恶性肿瘤等3种重大疾病在限额内全部免费;免费为4013名低保困难家庭成员办理补充医疗保险,住院最高可报销21万元。截至目前,已有9413人次享受医疗救助再保障政策,发放医疗救助卡4000多张,支出医疗救助金500余万元。
市人口计生委全面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奖扶救助的各项政策和制度,扶助5292个困难计划生育家庭,落实奖励扶助资金500余万元;为农村生活困难的计划生育育龄夫妻免费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免费发放计划生育药具。
应助即助 撑起困难群众“健康伞”
新农合、基本医疗救助、大病医疗救助、特殊医疗救助形成了多方位、立体化、高效率的救助模式,为广大困难群众构筑起医疗保障的坚实屏障。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在城区开展低保困难家庭再保障工程试点实施意见》的要求,我市在对市中心医院、市人民医院、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510种基本药物实行零加价的基础上,对其中50种常用药品价格再下浮20%。同时,大型设备(核磁共振、CT)检查费减免70%。据统计,从《实施意见》出台至9月末,基本药物零加价共让利百姓4378.88万元,为262名低保困难家庭患者减免70%的大型设备检查费用。低保居民感慨地说:“看病花的钱少了,我们也敢看病了。”
免费卫生服务 撑起一片“艳阳天”
“以前是没事儿小麻将,现在是没事儿小舞曲。”这是丰满区江南乡建华村女性村民的生活写照。自从有了蒲公英人口文化园,建华村的女人们越来越滋润。没事儿跳跳舞、唱唱歌,上上计生培训课,聊聊育儿小常识,村民赵丽红觉得自己越来越有“女人味儿”了。
为了引导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生育观念,增强人口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市计生委定期搞计生培训、开办女性健康知识讲座,高标准建设人口文化大院、生育文化长廊。受益的女人说,这样的生活才有质量。男人们则说,家越来越有吸引力了。
农村、城市地域不同,可医疗救助标准相同。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城乡居民都能免费享有10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据统计,从年初至9月30日,我市城乡电子化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61.1%。城市医院开展“支援农村、走进社区”大型义诊活动,45个街道的300户困难群众、50个村屯的347户困难家庭成员从中受益。
构建诊治平台 打造救助“绿色通道”
建设远程医学中心,就能提高全市医疗技术水平,降低困难群众到域外就医的成本。
本着这一原则,2011年12月28日,市远程医学中心正式挂牌启动。其运行以来,先后与北京东软远程医学中心、上海白玉兰远程医学中心等多家远程管理中心并网链接,联合开展远程会诊及远程医学教育服务。目前,中心能够完成北京、上海等地30余家医院医学专家的高端会诊服务。中心从开始运行至9月30日,共开展远程会诊服务500余例,就诊患者满意率100%,解决了困难百姓对高端医学服务需求的问题。
与此同时,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远程医学会诊正在向县级市医院推进。到今年年底,磐石市、桦甸市、舒兰市、蛟河市的远程医学中心将全部开通使用。
构建和谐社会,就要使阳光普照到每一个角落,温暖每一个人的心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不能忽视困难群体中的每一个人的生存状况。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我市积极采取措施,建立健全医疗救助体系,使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体也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