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首页 > 新闻详情

黑龙江省农村医疗救助实施方案(试行)

      为全面贯彻落实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民发[2003]158号)精神,在全省建立和实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提高农村贫困群众的健康水平为目的,以大病救助为重点,坚持因地制宜,量入为出,循序渐进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逐步建立起规范、完善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二、救助对象 
    (一)农村五保户; 
    (二)农村特困户家庭成员; 
    (三)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成员。 
    三、救助标准 
    各地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医疗救助标准,确定起付线、封顶线及赔付比例。医疗救助对象全年享受医疗救助的补助金额,原则上不超过当地规定的标准,一般应掌握在4000元以内。对于存在特殊困难的家庭,可以适当提高医疗救助标准。 
    四、救助办法 
    (一)资助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市(地)、县(市),资助医疗救助对象缴纳个人应负担的全部或部分资金,参加当地合作医疗,享受合作医疗待遇。对因患大病经合作医疗补助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再给予适当的医疗救助; 
    (二)大病救助。尚未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市(地)、县(市),对因患大病医疗费用难以承担,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给予适当的医疗救助; 
    (三)特种传染病救治。国家规定的特种传染病救治费用,按有关规定给予适当补助; 
    (四)下列情况不享受医疗补助: 
    1.打架斗殴、交通肇事、酗酒伤害、吸毒、自杀、自残等; 
    2.器官移植、镶牙、整容、矫形、配镜等; 
    3.婚前检查、保健、康复等; 
    4.未经允许在非定点医疗机构就医、购药或在非定点零售药店购药等; 
    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不应当享受医疗救助的。 
    五、组织管理 
    (一)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要成立由民政、财政、卫生、农业、审计部门组成的农村医疗救助管理委员会,负责有关组织、协调、管理和指导工作,并设立举报电话,倾听群众呼声,接受群众监督。民政部门负责具体业务工作。 
    (二)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要成立农村有群众代表参加的医疗救助监督委员会,定期检查、监督农村医疗救助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 
    (三)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农村医疗救助的初步审批和相关管理工作。 
    六、申请审批程序 
    (一)申请人(户主)凭五保供养证或者特困救助证(农村低保证)向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享受医疗救助待遇,并如实提供医疗诊断书、医疗费用收据、必要的病史材料、参加合作医疗的补助凭证、社会互助帮困情况证明等,经村民代表会议评议后予以公示,公示期限为7日,对无异议的,由村民委员会上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二)乡(镇)人民政府应采取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医疗支出和家庭经济状况等有关材料进行调查核实,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在15日内上报县级民政部门,由民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审批。 
    (三)县(市)级民政部门、财政部门对乡(镇)上报的有关材料进行复审核实,并在10日内签署审批意见。经审核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核准其享受医疗救助金额,并委托乡(镇)、村对救助金额等予以公示,公示期限为7日。对没有异议的,批准其享受医疗救助;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七、基金的筹集和管理 
    (一)基金筹集 
    1.财政预算资金: 
    资助农村贫困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救助的财政预算资金,由国家、省财政各承担三分之一,县级财政不少于三分之一; 
    2.省、市、县福利彩票公益金分别按5%的比例提取资金; 
    3.社会各界自愿捐赠的资金; 
    4.农村医疗救助基金所形成的利息收入; 
    5.按规定可用于农村医疗救助的其他资金。 
    (二)基金管理 
    1.基金以县(市)为单位进行统筹、核算和管理。县(市)级财政部门要在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中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分户,将所有用于农村医疗救助的资金纳入专户,单独建账,单独管理,不得挤占、挪用。 
    2.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年度预算由县级民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执行;县级民政部门定期向同级财政部门和上级民政部门报送收支计划执行情况。 
    3.县(市)级财政预算安排资金按季或者按月划拨至本级财政部门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户。经批准用于农村医疗救助的彩票公益金应及时由财政专户划拨至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户。县级财政部门收到上级补助资金之后,及时全额划拨至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户。社会各界的捐款及其他各项资金按属地化管理原则,及时交存同级财政部门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户。 
    4.县(市)级财政部门按时将医疗救助资金从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户核拨至乡(镇)财政所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应支付给定点医院的,要直接支付给定点医院;应支付给救助对象个人的,可直接发放或通过银行、邮局等方式支付给救助对象,确保在1个月内发放到救助对象手中。 
    5.省级补助资金根据各地人均财力水平、农业人口数、当地农村医疗救助资金投入力度及工作努力程度等因素统一安排,重点用于困难地区补助。 
    八、医疗救助服务 
    (一)已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市(地)、县(市),由定点卫生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救助服务;未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市(地)、县(市),由各级农村医疗救助管理委员会通过政府采购程序选择定点卫生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救助服务。 
    (二)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医疗卫生部门应当在规定范围内,按照本地合作医疗或者医疗保险用药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及医疗服务设施目录,为医疗救助对象提供医疗服务。 
    (三)对于疑难重症需转到非指定医疗卫生部门就诊的,要按当地医疗救助的有关规定办理转院手续。 
    (四)承担医疗救助的医疗卫生机构要完善并落实各种诊疗规范和管理制度,保证服务质量,建立规范的救助对象医疗档案和病历,控制医疗费用。 
    九、实施步骤 
    为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开展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调查摸底阶段。各地利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摸底排查,了解和掌握特困家庭的基本情况,对需要医疗救助的农民登记造册,建立包括指纹、照片的信息档案。认真划分医疗救助对象类别、大病种类,测算救助标准和所需资金,制定医疗救助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农村医疗救助管理委员会、农村医疗救助监督委员会,积极做好救助的准备工作。 
    (二)试点运行阶段。各地根据工作需要,选择不同层面的试点单位进行试点。通过半年时间的组织实施,不断总结经验,在运行中及时检查教助对象是否准确无误、审核过程是否严格规范、制定标准是否科学合理、救助资金是否及时发放等情况,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为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提供科学依据。 
    (三)总结推广阶段。对各试点运行情况进行总结,由省级相关部门组成专家组进行论证、评估,总结经验,解决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为全省全面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打基础。 
    (四)建章立制阶段。2004年底前,在全省初步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从贫困农民中最困难的人员和最急需的医疗支出中开始实施,力争2005年在我省基本建立起规范、完善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十、保证措施 
    (一)开展农村医疗救助是国家加强农村弱势群体救助,提高农村贫困群众的健康水平,促进农村卫生改革和经济发展,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政策性强,任务艰巨。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履行政策职责,督促有关部门落实政策措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此项工作健康发展。 
    (二)各地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贫困家庭大病救助,做好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号召社会各界进行捐赠,支持农村贫困家庭大病救助工作。 
    (三)各级农村医疗救助管理委员会要通过政府采购程序确定农村医疗救助定点服务机构,并加强对定点机构的监管力度,实行动态管理。 
    (四)各级民政部门要认真调查研究,掌握情况,建章立制,完善程序,做好综合协调工作。 
    (五)各级财政部门要会同民政部门认真审核救助申请和救助资金用款计划,并根据审核确定的用款计划及时将医疗救助资金拨付到位。同时要安排所需工作经费,保证工作正常开展。 
    (六)各级卫生部门应加强对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七)农村医疗救助管理委员会要向群众公布农村医疗救助的申请条件、标准等政策,并采取张榜公布等措施,每季度公布医疗救助资金的具体收支、使用情况,让农民直接进行监督,确保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公开、公平、公正。农村医疗救助管理委员会要定期向农村医疗救助监督委员会和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汇报工作,主动接受监督,并对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发现虚报冒领、挤占挪用、贪污浪费等违纪违法行为要依法严肃处理。对虚报数字骗取上级补助的,除责令立即纠正,按规定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外,将根据情况减拨或停拨上级补助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