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年07月15日 来源:湘潭市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3688
随着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高龄化、空巢化等特征的显现,老年人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老年人的养护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人员占总人数的97%,这部分人就医难问题凸显。今年3-6月,湘潭市政协副主席胡振湘组织市政协医卫界别委员和政协文卫法制群团委员会,就“推进构建我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进行了专题调研,积极探索适合湘潭市情、切实可行的“医养结合”新模式。在6月24日召开的界别协商会上,与会人员普遍认为,“医养结合”在养老行业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模式,与老年人,特别是失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晚年尊严与幸福紧密相关。
“医养结合”:照顾贴心又专业
“身体有小毛病,再不需要来回跑医院折腾了,既及时,又方便!”日前,住在市六医院颐养中心的老人廖娭毑突发肠胃炎,养老护理员随即将她转送至步行几分钟就到的住院部进行治疗。经过诊治,廖娭毑已经没有不适,看起来精神很不错。
在市六医院,从廖娭毑所住的颐养中心出来,仅需步行一两分钟,就到了一座设施齐全、环境舒适的大楼——医养大楼。为了让老年人“医养天年”,这里开辟了“养老+医疗”结合的独特模式。如果住在这里的老人身体有什么不适,可以立即就近转入旁边仅隔200米的医养中心进行治疗。
“大病可医、小病可疗、无病可养、临终可孝”,“医养结合”能让老人得到更贴心、更专业的照顾。像廖娭毑这样身体状况较好的,平时就住在颐养中心,身体出现状况时再转至住院部,而失能、失智或需要临终关怀的老人将入住医养中心。
作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近年来,我市重点推进了“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模式。以市六医院为重点,投资6500多万元,建成了湖南首家集养老、医疗、护理、康复于一体的“湘潭市养老康复中心”,主要职责是为全市“三无”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以及临终老人提供养老康复和关怀服务。这一项目已经成为了“部省共建”的国家级养老示范项目。去年,我市又投入1.2亿元,启动二期工程“老年颐养楼”建设。同时,市社会福利院“老年养护楼”与湘潭善庆医院结合,也正在打造“医养一体化模式”的健康养老中心。我市的机构养老取得了很大成绩,创造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经验。
前进之路:压力、阻力并存
“这一项目既减轻了综合医院的床位压力,降低了病人的开销,同时也解决了养老过程中的医疗救治问题,为我市‘医养融合’养老服务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示范。”调研中,不少调研组成员纷纷为“湘潭市养老康复中心”点赞。与此同时,他们也深知,“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机构虽然看起来很美好,但我市在探索和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中依旧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和问题。
调研数据显示,全市老年群体的独居(包括独居但儿女同城)率为47.8%,其中身体有病的占62.8%,生活半自理的占9.9%,不能自理的有1.4%。在养老方式选择上,选择居家养老的有83.4%、社区养老的9.9%,3%的老人选择了机构养老。
前面二者的养老服务仅依靠荆鹏、金梦园、银海等为数不多的家政服务公司提供家政服务;医疗健康服务仅由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单位提供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和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免费访视服务。同时,基层医疗机构受人员数量和专业技能的限制,也难以提供必要的服务和应急救治能力。由于购买服务中不包含医疗护理服务,在居家和社区养老人员中的失能、半失能和失智老人难以得到医疗护理服务。与此同时,从选择机构养老的人群来看,我市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需求巨大,但目前“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机构仅市六医院养老康复中心一家,市五医院有80张养老病床。“一床难求”“排队等床位”等现象时有出现。与“医养结合”旺盛的社会需求并存的是,民办养老机构空置率在15~65%不等,其结构性矛盾突出。
“‘医养分离’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养老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市政协委员唐新桥认为,目前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体系,“医养分离”严重,突出表现为“老而缺养”、“养而缺医”、“医而缺人”、“人而缺管”、“养而缺行”,即养老资源相对匮乏,绝大多数医疗机构没有很好地开展“医养结合”业务,医疗养老缺乏专业人才,在行业管理层面缺乏医疗养老行业管理。市政协委员赵玲瑜则从社区养老的角度出发,认为有养无医或有养少医、医养衔接不够、一些养老机构没有医护力量等,是制约社区养老向“医养结合”方向发展的重要阻力。
调研组也发现,目前,我市养老机构存在“多头管理”或“多头不管”的局面,这使得在“医养结合”的新模式探索中,对预防、医疗、养老、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缺乏整体统一布局,医院、康复医院、养老院、护理院、老年病医院“五位一体”理念缺乏,对养老服务资源与医疗卫生资源有效衔接的科学规划滞后。同时,由于资金投入不足 ,服务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鉴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家庭养老负担较重,高额的医疗护理费用也使多数老人无力负担;加之基层医疗机构功能不全,目前老年医疗护理专业人才短缺,这些都制约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快速发展。
创新发展 大力推进
“‘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模式对提高养老、康复与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有着重要意义。”近日,民政部发布了《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并提出重点发展医养结合型 养老机构,增加养护型、医护型养老床位,提高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到2020年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5-40张,其中护理型床位比例不低于30%。
在我市,加快推进构建“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既势在必行,又任重道远。为此,市政协调研组向市政府建议,要求相关部门共同制订“十三五”医养结合事业发展规划,作为重点民生工作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
为促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调研组建议,要强化组织领导,促进形成合力。在全面贯彻实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中,要制定出台可操作的实施方案,促进养老、医疗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如出台关于推进医疗和养老结合的政策措施;由市政府领导牵头统筹“医养结合”型养老工作,并建立“推进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等。要积极探索合作模式,完善服务体系,如设立护理专科医院、老年病医院和康复医院;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增设社区卫生服务站;引导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提供医疗养老服务等。
同时,要推动以医促养,创新服务内容。如积极利用互联网+医疗养老,为老年群体提供紧急救助、医疗保健等一站式服务;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针对性;实行居家、社区、机构三者医养结合功能,建立三者绿色通道,确保双向诊疗、上下联动机制畅通;大力推行家庭医师签约服务,引导上门服务等。